新闻详情

中国制造 在升级之路上奔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制造”又又又上热搜啦!

图片
图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湖南调研并主持召开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

图片



图片

数据看中国制造规模

图片


中国制造业以规模闻名,2022年也仍然稳坐规模之巅。但对于我国制造业还常有“大而不强”的说法,“从大到强”已成为重要的转变目标。下面和小编一起充分了解中国制造业中“大”与“强”的辩证关系,了解如何运用量变积累的优势实现质变的突破飞跃吧                               

图片


图片

中国制造业之“大”

“大而不强”是对于我国制造业的常见说法,但是专家分析,规模优势对于制造业产业的技术进步能提供重要的“干中学”效应。大规模生产,往往更容易在生产中完善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中生产效率的优势就有了重要基础,这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制造业韧性较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此外,新领域新赛道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制造业基础上的延链补链强链进行延伸,或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衍生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间。

我国制造业的“大”为“强”提供了坚实基础。

  • “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很多产品订单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例如,同样一个机电或装备类产品在中国制造,原材料充足、磨具能就近配套、整机可实现量产。


  • “大”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水平,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 “大”还能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为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并形成全球影响力打好了基础。

图片


图片

中国制造业之“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

专家认为,我国制造业之所以被认为还不够“强”,主要是指我国制造业在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工业技术、供应链自主可控程度、能源利用率、信息化和传统制造业结合等方面有待提升。

  • 向高端化跃升,发挥我国在清洁能源、核能、电动车、新型交通、船舶、装备制造、电子家电产品、移动通信等领域品牌、技术研发和整机制造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国形成产业链集群;充分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与制度优势,加强对基础材料、工艺、制程等领域研发创新工作,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

  • 向智能化升级,应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供应链协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中国制造业更具竞争力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搭建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抱团发展,组建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联合体,打造行业级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

图片






总结

我国制造业要在全球竞争的赛道上筑牢比较优势的关键在于:


  • 守住“制造大国”经验积累——要继续提升我国产业链集群竞争力、供应链效率、产业工人技能和品牌影响力,保持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组合优势。

  • 锚定“制造强国”创新突破——要着力打造创新链,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形成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上海市调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时指出,制造强,企业必须强。作为中国工业领域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强的展览盛会之一,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是我国工业领域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本届中国工博会积极响应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吸引展商纷至沓来,共襄盛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以及坚持深耕细分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都将在展区现场演绎核心产品和革新技术,在论坛峰会一同畅想新型工业未来发展,创造专属工业制造业的狂欢盛典。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今年9月19日-23日

就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

我们不见不散!


分享到: